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听取当地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等情况汇报,观看系统应用演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山岭层叠间,两江汇合处,重庆的城市治理所面对的挑战,不止在于它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游人摩肩接踵的洪崖洞,散客居民密集交织的白象居,车流络绎不绝的跨江大桥,建于峭壁上的兰英大峡谷挂壁公路,处处显示出治理场景的紧急性和复杂度;
山川纵横、坡高崖陡的地势,沿江而展、依山而建的城市楼群,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城市特点,时时考验着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听取当地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等情况汇报,观看系统应用演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在科学指引下,重庆的城市治理,能否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的方向,蹚出一条遵循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脉络、符合自身特色又不负时代使命的发展之路?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重庆,看这座城市如何在巴山渝水间寻找治理良方,如何在创新探索和汲取群众智慧的实践中破解治理难题。
这一刻,在重庆。重庆城市影像师张坤琨 摄
在“坡坎崖”上寻精细度
山城起伏错落、道路凌空而建,重庆“水道纵横”“坡坡坎坎”的特点十分鲜明。朱自清曾写道,“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今天,“滑竿”这类交通工具已不复存在,但慢行系统仍然难以在山城发展。
“勒个陡的坡坡,啷个骑得动自行车嘛?”“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停车地能隔一座山!”市民出行和停车曾是难题,毕竟,平坦完整的停车区域在重庆市中心是稀缺资源。
“利用数字化手段设计一个便利出行的平台,有效解决停车难等问题,成为城市管理部门重点研究的方向。”重庆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张鹏介绍,如今,在重庆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
的确,调研组到达车流密集的渝中区儿童医院时,停车场完全没有拥塞现象。“我已预约了停车,如果没有预约可通过手机程序找附近的停车处。”网约车司机黄强掏出手机,点开一个叫做“重庆停车”的小程序介绍道。“重庆停车”是“渝畅停”应用系统中的小程序,目前汇集了中心城区1.2万多个停车场、357万多个停车泊位的基础数据,接入了渝中、江北两个试点区近260个停车场、6万个泊位动态数据。
跟随数据到达具体地点,能看到那些边边角角的小空地、小坝子都被利用了起来。“停车资源紧张,我们必须把‘精细’二字落在实处。”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安监处副处长吴应奎介绍,“渝畅停”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叠加到电子地图上,再与归集的停车资源规划数据结合,就形成了“停车资源一张图”。
通过这张“图”,市民和管理部门都可直观了解当前城市停车场数量、空余停车位及停车后续保障能力等信息。张鹏介绍,停车管理涉及公安、住建等多个部门,“渝畅停”依托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了跨部门的业务流转。同时,有关部门还能借助数据进行综合研判,为整个交通系统作服务支撑,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助力。
“什么样的坡种哪种植物,什么样的坎采用哪种灌溉方式,什么样的崖壁采用哪种美学设计”,都得以细致规划。“一坡一策”方案的实施,设计、建设、管护全链条综合监管系统的建立,使“坡坎披‘绿毯’,荒地变游园”的目标,在巫山逐渐成为现实。
两年多前,在佛图关公园那片绮丽花海中,轨道列车穿行而过的场景惊艳全球、风靡网络,市民游客争相拍照打卡,媒体称“开往春天的列车,从重庆开向世界”。
从未到过此地的网友们也许不知晓,这一美景,正是来自“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那些缤纷绽放的丛生紫薇、美人梅、木春菊、鸢尾,早在“开往春天的列车”深受热捧之前,就已得到持续、精心的照料。
在“烟火气”里酿人文美
几江碧水,数岸青山,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在城市治理上蹚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超大城市的发展路子,但避不开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多种类型居民区混杂的社区或街道,如何使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志向爱好等大不相同的人群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共享美好生活。
“当邻居成了同学、陌邻成了睦邻、熟人成了榜样,邻里纠纷数量大幅减少,凝聚力越来越强。”杜术林总结道:“再往深了看,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成了精神家园,使我们达到了一个城市治理的新目标。”
动态发展的城市,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渝中区白象居小区所面临的问题,很难找到参考样例——“网红”背景下,解决不同居民盘根错节的矛盾。
白象居这个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建筑落差38米,20多层建筑无电梯,周边空间狭窄,但因其多维立体的独特造型和看山望桥的绝佳视野,成为各类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深受游客网民青睐。于是,出现了三组虬结交织的问题——小区承载能力薄弱与流量“超载”之间的矛盾;中间楼层与高低楼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游客想看、商户想赚、居民不干的三方矛盾。
在这个城市烟火气浓郁的地方,渝中区在强化文旅配套保障、推进消费场景提质升级等措施之外,找到了人情味浓郁的路径——居民自治和志愿服务结合。创新建立的志愿服务站及“白象好街坊”志愿服务队,不仅将服务范围扩大到议事协商、矛盾调处、邻里互助等居民自治领域,而且挖掘树立居民典型人物,充分发挥“头雁”作用。
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街道白象居小区创新建立志愿服务站及“白象好街坊”志愿服务队,形成议事协商、矛盾调处、邻里互助等居民自治机制,为这里开拓文旅新场景建立了良好基础。以上图片分别为白象居空中连廊外景和白象居内部的墙画。资料图片
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几番努力下,环境面貌迅速改观,居民投诉率下降九成,各方矛盾得到缓解。“走廊经济”产生的公共收益,在保障旅游秩序运行的同时,通过规则反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居民、游客、商户的诉求,使之形成了利益趋同的共同体,“游客可看、商户能赚、居民愿干”的主动局面正逐步形成。“如今我们可以腾出手来,专注地研究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渝中区朝天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段陈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