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96号提案的复函

来源:区文旅委 发布时间:2021-07-23 16:55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王丹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四届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文渝中”建设工作,正全力建设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渝中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对于留住“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实做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庆地标,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建设工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精心规划建设中部历史母城(渝中片区),紧扣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区,持续推动人文渝中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母城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抓牢抓实,将全域作为大景区精心打造,推进文商旅城深度融合、产城景一体化发展,切实构建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格局,先后荣获成渝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榜样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是整体统筹全域大景区式发展。加快长嘉汇大景区渝中片区建设,认真落实两江四岸整体提升要求,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等11个项目顺利完工,解放东西路历史文化大道等6个项目如期开工,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重庆长滨等关注度高的项目有序推进。整体打造红色三岩大景区,将红岩村、虎头岩、曾家岩及周边区域约5.23平方公里面积整体统筹打造,出台红色三岩片区保护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动100余个项目系统提升,红岩革命纪念馆入口广场改造即将完工、计划6月底投用,完成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桂园、周公馆等30处文物旧址保护修缮,推出红色三岩主题旅游线路,筹备开通红色三岩观光巴士专线,推动红岩革命文物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加快推进燕子岩飞机码头片区开发建设,一体化开发打造大鹅岭片区,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大鹅岭片区打造成为全市中心城区首个5A级景区。二是系统开展母城文旅资源价值阐释。巩固深化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系统梳理渝中历史脉络、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提炼出重庆山地江城之母城”“巴渝文化传承发展之地6个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古渝雄关”“抗战商贸”“共产先驱59个故事序列。开展文旅资源普查,调查记录资源单体478个,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入选全国旅游资源普查典型案例。编撰出版《寻故渝中》《母城记忆》《母城文物概览》等书籍,推出中法学校旧址主题展览展陈等一批活动,获社会各界好评。三是加强文物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坚持规划引领,出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十七条措施》,完成《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利用传承专项规划》编制。加强保护修缮利用十三五以来,累计争取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修缮专项资金1.1亿元,区级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50余亿元,完成法国领事馆旧址等50处文物修缮工程,文物完好率达100%建成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陈列馆、郭沫若旧居陈列馆等4处区域革命类博物馆(陈列馆)。推进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建设、大田湾体育场修缮、白象街片区文物修缮等51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推动历史建筑认定,划定历史建筑39处,完成厚庐等15处保护利用,以微更新方式加速朝千路、棉花街等24处保护利用,一批老建筑成为新街景  四是加快建设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全力推进3处历史文化街区、9处传统风貌区、11处山城老街区建设,全面加强145处文物建筑、42处历史建筑和多条特色街巷保护利用。白象街、山城巷等传统风貌区持续提档升级,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开街运营,打铜街传统风貌区完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计划9月开街,马鞍山西区预计年底对外开放。解放西路等10个特色老社区顺利完工。一大批全方位展示重庆历史、山城风貌,体现山城、江城、不夜城、4D魔幻城独特魅力的城市地标、新景点陆续呈现。五是推出一批文旅融合景点。有机融合母城文化城市形态、自然生态、商业业态,打造独具山城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让外地游客品鉴山城、本地居民品味渝中。依托全区丰富的云端资源,打造重庆来福士空中连廊、WFC会仙楼观景台、联合国际火凤凰观景台等12个山城楼台,曾家岩、半山崖线等12个山城阳台,开展最美山城楼台、山城阳台摄影征集活动,激发云端消费潜力。依托步道系统推出4条步道游主题旅游线路,编印千年非遗的匠人匠心”“立体山城的片场影像5条街巷渝中主题旅游线路宣传册,串联13个非遗体验点、13个电影取景地等特色文旅景点。推动巴渝剧场、国泰剧院、抗建堂剧场、重庆美术馆等艺术场馆逐步打造培育艺术服务、演艺、培训、创意、体验、展览等特色文旅融合业态。   六是持续完善文旅配套设施。完善步行交通体系,不断优化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体系和洪崖洞、朝天门等热门景区人行系统。完善游客服务体系,将解放碑时代广场、洪崖洞等核心区域寸土寸金的商业空间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机场城市候机楼、高铁城市候车厅、游客中心,打造航空、高铁便捷旅游通道。完善智慧文旅体系,加快推进一键游渝中智能服务项目建设,长江索道建成重庆全域旅游服务暨数据联动中心。提档升级传统旅游景区,洪崖洞景区完成业态升级、外立面改造及灯饰更新工程、智慧景区预约系统,大礼堂华夏文创生态园完成北楼装修工程。七是系统开展文旅融合品牌营销。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动规划、营销巴蜀文化、抗战文化等文旅资源,推出宽窄巷子洪崖洞宽洪大量、宽窄巷子贰厂文创园远亲不如近邻等热门CP打造成渝精品线路、成渝文化旅游标杆。讲好渝中故事,突出山水游”“都市游”“文化游三大主题,亮化山城”“江城”“半岛特色品牌,升级打造红色游”“母城研学游”“博物馆游”“开埠及开放历史文化游”“云端游”“影视游”“夜间游等旅游产品,彰显渝中独特魅力。创新营销方式,依托全媒体宣传矩阵、驻区领事馆、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节会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文旅营销。持续开展一会一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渝中文旅品牌深入人心。   

三、针对展示区涉及面广,需加强关联;网红打卡地缺少文化内涵,应深挖特色文化;非遗融合展现不深刻,需开展非遗主题活动等问题和建议,我们开展的工作有:一是加强线路引导,在全区各景点设置区域导览地图,安装旅游标志牌,介绍景点情况、周边重要景点、重要街道等。在人员聚集区域的马路上设置热门景点步行方向地标指示。微信公众号“渝中文旅”上标注有多条区域旅游线路攻略、全区文物和景区三维地图、巴渝美景线路等,同时文化和旅游委还在开发“一键游渝中”小程序,届时区域内的景点和风貌区能更好的串联起来,游客可以通过更多渠道游览渝中。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是重庆市的中心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母城和发源地积淀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的深厚历史底蕴,孕育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红岩精神等。经过普查,摸清了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资源的文物数量,在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旧址、怡园、郭沫若旧居、抗建堂(抗战戏剧博物馆)、“六·五”隧道惨案遗址等多处文物进行了陈列布展,以陈列馆和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宣传月,将巴蔓子墓、通远门城门及城墙、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重庆市大礼堂等重点文物以展板的形式在解放碑、通远门城墙上对市民展出。本土原创话剧《十八梯》、《朝天门》、《其香居茶馆》等也是渝中文化特色的展现形式。三是开展非遗活动,目前我区有国家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28项,区级项目19项,涵盖民俗、传统技艺、美术、医药、文学、音乐、戏剧等。每年都组织多种非遗宣传活动,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赵氏雷火灸传承人免费诊治;蜀绣、葫芦烙画、鲜氏枣酒、德元小汤圆项目参加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暨鲁渝非遗扶贫成果展蜀绣、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糖画项目参加在解放碑威斯汀酒店举办的重庆市外国领事机构新春联谊会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由渝中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重庆首届老字号文化节活动328日上午,蜀绣、烙画、葫芦烙画、重庆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在解放碑步行街举办的23届重庆都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430515日,在王琦美术博物馆举办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针尖上的传承·渝中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作品展;523日,在重庆求精中学、渝中区德精小学开展重庆市第十届文化遗产月非遗进校园活动;53162日,组织葫芦烙画、蜀绣、周氏古船模型制作技艺、羽毛毽制作技艺参加在荣昌举办的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621623日,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在重庆国博中心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第六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开展了非遗保护,你我同行非遗展板进社区活动;举办蜀绣免费培训班教学活动12期;开展线上非遗讲坛活动;在湖广会馆举办禹王庙会—禹王祭祀活动。为高效能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计划建设一批山城公园旅游区。以朝天门零公里-人民解放纪念碑-打枪坝水厂纪念水塔-红星亭-跳伞塔-瞰胜楼-电视塔为坐标点位,串连打枪坝水厂、枇杷山公园、国际村(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重庆电视塔、虎头岩公园的中央山脊,串连山城巷、通远门、燕子岩、大田湾体育场、印制二厂、总部城等区域,联合打造立体山城公园。利用公园配套用房建设文化陈列馆,鹅岭公园重点展示对外开放文化、母城历史文化,枇杷山公园展示西南大区历史人民公园展示民国陪都历史珊瑚公园展示重庆直辖历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景点。有机融合城市形态、自然生态、商业业态,打造独具山城魅力的特色旅游景点。丰富长滨路、嘉滨路消费供给,引导洪崖洞、白象街等拓展外延,全力提升重庆滨江消费新地标。依托一带六横十六纵山城步道体系,有机植入特色消费业态、体验业态推进嘉陵江索道、望龙门缆车复建,优化过江轮渡、观光巴士线路布局。依托人防工程,植入洞穴式主题商业,策划发展特色民宿、品牌连锁、精品酒店打造独特的防空洞文化消费场景。完善一批文旅配套设施。提升景区周边环境品质强化风貌街区及周边建筑立面、绿化、铺装、灯饰提升、业态升级等进行整体策划、风格协调优化交通动线组织,一景一策完善重点片区路网,推进重要景区与轨道站、公交站、停车场之间的便捷连通。加快建设朝天门集散中心研究建设菜园坝文旅体融合创新示范中心,形成空铁陆无缝衔接的多层级游客集散体系。持续深化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停车、旅游指引等服务配套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用5G、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发建设导览、导游、导购、导航等多功能、一键式智能化服务让游客体验更加智慧的文商旅融合新景区。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17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