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DH093号建议的复函

来源:区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2023-05-23 15:3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马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渝中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关注。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渝中区始终坚持“稳基本、抓示范、提能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发展,围绕全生命周期为辖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18家,其中:市级和部队医院9家,区属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民营医院、门诊部、诊所等478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标准化率100%,其中,9家设有住院病床,共有编制床位271张;3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共有养老病床131张。11家中心均设有中医馆,能开展6类以上中医医疗技术,其中,5家中心有重庆市精品中医馆建设项目。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夯实基础,筑牢基层发展根基

一是强投入。疫情以来,共投入1.4亿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其中, 0.6亿元用于社区中心中医特色建设项目、0.8亿元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升级改造工程。二是强硬件。完成大溪沟、朝天门等5个老旧中心升级改造,社区中心配备医疗、急救、办公及教学设备一批。上清寺和大坪社区中心改扩建项目将于年内竣工,届时上清寺中心业务用房将超1万㎡。三是强创建。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区已创建社区医院2家,甲级中心3家,乙级中心5家。四是强交流。上清寺中心与华西医院签订全科联盟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已有8个中心100余名医务人员到成都、江苏、武汉等地医疗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五是强信息化建设。11家中心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系统,上线统一支付平台,实现居民体检过程“一码通”,缩短服务等候时间,提升就医体验感。

(二)聚焦品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一是做好基公项目服务。部门联动、协同管理,共同做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工作。按时接入市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对常住地非我区的10余万份档案进行清理,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83.7%二是做好家医签约服务。组建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为主体,市级专家、药师、营养师、楼栋长为成员的“3+X”家医团队57个,推行“社区中心全科管理+市级医院专科诊疗”双签约,签约群众享受预约专科、专家、大型设备检查、向上转诊“四个优先”,形成3个“1+3”服务机制,目前签约居民17.62万人,居民满意度90%以上。2023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分别报道了大坪及上清寺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三是做好个性化服务。融合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卫,推出儿童保健、中医理疗、产后康复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包60余个,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精细化健康管理需求。针对行动不便的人群开展送医上门、体检到家的服务1000余次。针对新冠重点人群建立重点人群服务台账,分级管理“红、黄、绿”风险人群12.75万人。

(三)强化合作,推进分级诊疗建设

一是持续加强远程诊疗建设。将市急救医疗中心作为区域远程医疗系统承建单位,与11家社区中心开通远程培训、远程心电、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服务。二是持续推进“重儿联盟”试点。11家中心均参与“西部儿童健康与疾病队列”项目,4家获“重儿儿科医生联盟”机构授牌,2家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签约共建“社区医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1名基层医务人员通过重儿联盟认证。三是持续开展医联体合作。各中心结合自身需求,与市级医院相关科室建立协作关系,市级专家融入家庭医生队伍,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讲座、教学等。四是持续探索社区康复体系。以重庆市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以疼痛康复、老年康复、运动康复为重点的社区康复评价、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形成以市中医骨科医院牵头,各社区中心积极参与的康复分级诊疗格局。

(四)注重实效,强化基层人才建设

一是合理使用编制,促进人才队伍提质增量。进一步加大编制使用计划,确保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到位、人员结构合理。二是坚持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持续发展。深化职称政策,确保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落实到位。完善社区中心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科学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薪酬结构,加快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三是强力推进“县聘乡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提档升级。投入137万元建立“县聘乡用”专用“资金池”,目前已选派27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在我区8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促进专业队伍建设保障到位。2020年以来,区财政共筹措经费6266万元,主要用于改善辖区内医疗人才培养条件、激励对我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医疗卫生人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及做实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工作。

三、下一步打算

2023年,我委将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以高质量的事业发展,带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新感受”。

(一)强机制,促协作,进一步深化资源共享。一是依托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立信息动态共享机制。发挥微网格作用,建立部门、街道、卫生、网格员等互动共享机制,让社区数据“底数清”,为民服务更“贴心”。二是加强成渝基层卫生交流,形成定期交流互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色学科建设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三是升级区域影像中心,探索区域影像服务同质化模式。依托“重庆市医学影像云”升级区域影像中心,探索基于影像数据的AI辅助诊疗,创新以“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模式”,推动全区影像检查诊断服务同质化。四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构建医疗生态闭环服务模式。完善医疗资源“布局图”,找出医疗服务覆盖网络薄弱点,通过增设站点、定期巡诊等方式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强品牌,抓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抓好“党建+”服务。党建引领,围绕“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做响渝中“党建+志愿”、“党建+社区”、“党建+精准”服务品牌。二是提质家医品牌。建立家医名片,完善家医队伍,加快推进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2023年新增家庭医生团队10个,重点人群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是打造特色专科。依托重儿联盟建设项目,打造社区“标准化儿童诊室”;新增药学门诊,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开设护理门诊,为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等提供居家照护、专病护理等服务;持续打造针灸科、中医妇科、中医康复3个国家级及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四是打造亮点项目。深化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与区残联联合打造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点;依托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基地建设项目,力争新建“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依托基层呼吸建设项目,创建全区首家基层呼吸诊疗基地。

(三)强队伍,提能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计划,落实“两个允许”人才绩效待遇,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发展环境。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综合素质。2023年计划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6名。二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16个区级质控中心作用,通过开展质控专题培训、质控监督管理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切实提升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加快构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卫中心新增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四是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大坪、上清寺中心等级评审“回头看”复核,2023年力争新创建社区医院、甲级和乙级中心各1家,社区中心诊疗量较上年提升20%

此复函已经传波主任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办理答复情况回执上寄给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或者通过《重庆人大》网站:http://www.ccpc.cq.cn/,依程序登录议案建议模块,填写对建议办理工作的评价。),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5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