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DH173号建议的复函

来源:区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06-03 15:47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杨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把握后疫情时代新趋势以产业驱动渝中区新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经历三年疫情,特别是面对2022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和超出预期的困难压力,渝中区坚持稳字当头,沉着应对、主动应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保持恢复态势,着力稳住了经济大盘、稳定了社会大局。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60.9亿元、增长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万元,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7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9.6亿元、稳居全市第一。经济密度、投资强度、消费热度均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千亿元、占比达68%,金融业增加值、保费收入、绿色金融规模、跨境结算量领跑全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立足赋能赋智赋值,推动虚实双产业创新发展

为助力重庆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渝中区立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一数字经济重要板块,推动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取得实质进展,助力渝中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一)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结合渝中区实际,以统筹推进全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重点,推动建立“1+3+N”产业规划体系。出台“1”总体规划《重庆市渝中区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渝中府办〔202215号),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配套3个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市渝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渝中区打造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行动方案》《渝中区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聚焦重点方向、明确实施路径。细化保障措施,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重庆市渝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促进办法(试行)》等政策,为规划体系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二)抢抓机遇,加快资源整合。抢抓重庆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机遇,与市人社局共同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产才融合重庆示范,精准对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出台渝中区软信产业专家库建设方案,聘任来自市级部门、高等院校、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的8名专家担任渝中区软信产业发展顾问。抢抓中新互联互通战略合作机遇,按照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要求,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两大主题,聚焦金融服务、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支持重庆来福士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出台《关于促进重庆来福士中新项目集聚发展的扶持办法》,打造重庆首个中新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落地重庆来福士移民事务服务站,吸引新加坡企发局、新加坡能源集团、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新加坡领创集团及世界500强马士基、三井物产、DB全球货运等政商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办公,重庆来福士成为全市中新互连互通项目标志性载体之一。抢抓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支持宝妈时光等电商平台做优做强,加快发展“云端商场”“网上餐厅”等数字消费,打造马鞍山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园,在全市率先开展“约惠渝中 乐享生活”2022春夏消费节,联动18家金融机构、3000余家市场主体率先发放惠民消费券6.5万张、1000余万元,撬动消费5亿多元。2022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达261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单位网络零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比重12.5%

(三)瞄准重点,强化主体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工业软件、区块链、信创三大主导产业方向,完善产业链招商引资目录库,联动市级部门精准招、上门招,2022年,引进软信产业重大项目17个,合同投资金额达53亿元,其中,工业软件项目6个、区块链项目2个、信创项目2个,合同投资金额分别为 16 亿元、7亿元、2.2亿元。加强本土企业培育,支持途作林杰、中煤科工等22家企业入选市级重点软件企业清单,新增市级重点软件产品6个、首版次软件产品5个,3个平台入选市级软信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库。支持区内优秀人才评选重庆英才·软件领军人才专项并成功入选2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启动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机构打造研发中心、实验基地等研发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途作林杰科技有限公司激光制导超算系统在技术实力上位列全国前三,重庆诚智鹏科技有限公司自研三维公差自动建模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支持3家企业成功揭榜市级工业软件揭榜挂帅项目,获得1800万元资金支持。

二、立足补链延链强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国之所需、渝中所能,聚焦工业软件、区块链、工业设计、信创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重庆工业设计总部基地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信创产业初具规模。加快建设以“1+1+6”整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安全软件-存储系统-OA-数据库-中间件】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产业链,推动仿真测试环境、应急资源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工业软件国产化适配测试,信创重庆基地成功被国家保密局批复为川渝双城信创基地,正与四川保密局联合加速推进信创产业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工业软件产业稳步增长。聚焦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代表企业:山大华天】、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代表企业:两江前沿动力】、建筑信息模型BIM【代表企业:中煤科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代表企业:诚智鹏】、可编程逻辑控制PLC【代表企业:和利时】、生产执行系统MES【代表企业:和利时、三健科技】持续多点发力。大力推进系统设计、绿色设计和创意设计,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重点设计突破工程,引进嘉域设计、优势字造等7家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入驻总部城,建成并落地3个市级工业设计平台,重庆市工业设计总部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区块链产业深化拓展。聚焦制造业领域重要环节,支持企业加强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原材料检测、产品质量溯源等的关键技术攻关,建成渝中区区块链技术平台目前可支持超100个节点共识、百万级用户总量、6TPS处理速率、TB级数据存储,性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非羁押数字管控平台“渝e管”被列入工信部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中国广电智慧电梯云平台实现电梯全时段运行数据上链存证,累计管理电梯2.3万部。国家级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有序推进,完成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场景标准体系5个,推进应用场景开放28个。重庆市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综合竞争力提升至全国第三。

四是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科技金融峰会,积极参与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相关活动,推动技术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2022年,新增4个市级以上企业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2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7个。全市首个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实验室在重医附一院挂牌成立。发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505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1亿元、增长45%

五是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抓住“满天星”行动计划契机,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推动有序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广泛征集场景解决方案,大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厚植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沃土,吸引软件和信息化服务行业优质企业落户渝中。举办2022中国工业软件大会、科技金融峰会、智博杯青年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创业大赛,每季度举行满天星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等活动,累计20余场次。组建场景开放专班,每季度发布一批应用场景清单,形成“政府带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应用开放格局。

三、立足绿色低碳发展,开拓经济增长新空间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助力全市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结构清洁低碳优化,为后疫情时代驱动渝中区新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形成新增长点。

一是发展绿色服务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服务新业态,2022年,接续举办各类线上消费活动50余场,联动18家金融机构、3000余家市场主体率先发放电子消费券1000余万元。推出渝中文化之旅、健康之旅等5类绿色旅游精品路线,持续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行全市首条“两江四岸”观光巴士环线,在全市率先出台绿色示范工地建设标准,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建材。支持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功申报重庆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试点建设“零碳”楼宇、低碳商圈,万元GDP碳排放量居全国“最优”序列。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发展步伐,成功纳入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先行区,与人行重庆营管部合作设立绿色金融成果展厅,探索设立囊括京沪顶级专家在内的重庆绿色金融研究院、绿色项目融资培育辅导推介中心。成功争取重庆绿色金融大道项目纳入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批重点项目清单。零碳5G+智能银行挂牌营业,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达1100亿元,绿色金融规模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27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规模39%,居全市首位。

三是加强绿色空间规划,提高城市品质。坚持规划引领,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绿化城区等纳入“十四五”规划。切实落实中部历史母城、“两江四岸”核心区等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完成消落带生态修复74万平方米,精心打造滨江岸线景观1.4公里。开展落实“双碳”目标任务行动,制定并印发《渝中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将“双碳”工作纳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不是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取得成绩来之不易,更要坚定信心持续前行。正如代表所提到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每一次经济周期的起伏,历史大事件的跌宕,都为有准备、有勇气的个人、团体、区域创造了喷涌蓬勃的机会”。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代表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紧紧把握后疫情时代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未来,持续以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渝中区实现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刻把握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新需求新模式,持续激发消费活跃度。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牵引,着力挖潜能、扩内需,加快恢复城市人气、商气和烟火气,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多措并举促进新消费。用好用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升级版政策和刺激消费一揽子措施,联动市场主体多轮发放惠民消费券。办优办精国际咖啡节、“一会一节”等大型节会活动,升级演艺空间、文博场馆等文旅消费,积极发展养老育幼、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优化夜购、夜玩、夜赏、夜养、夜味“五夜”产品,全力拉动消费、促进消费。高质量打造地标商圈。深化解放碑—朝天门全国示范步行街建设成果,加快新华万象、龙湖日月光半岛天街项目建设、品牌招商,打造亮眼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生态。优化大坪时代天街商业品牌组合,升级打造时代大道、D8餐饮酒吧街,提升商业规模能级,全力建设市级示范步行街。加快打造化龙桥陆海国际中心消费新地标,推动巴黎老佛爷百货、日本宜得利家居旗舰店等开业亮相,打造渝中商业新增长极。做优做靓“五张消费名片”。做靓时尚消费,持续发展“四首经济”,举办首发首秀首展精品活动50场以上,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0个、首店品牌30个和连锁品牌30家以上。做靓地标消费,全线连接“解放碑—朝天门—十八梯”城市消费地标,打造承载高端资源、功能复合的国际消费大道。做靓特色消费,壮大街巷经济、云端经济,推出10个云端天台、8条后街小巷、6处防空洞穴、5条临崖步道、5个惬意江岸。做靓国际消费,发展退税免税保税经济,布局进口商品保税店及展示交易平台、跨境电商直购店,打造世界名品街区。做靓餐饮消费,坚持品牌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建设中华老字号、巴渝老商号等老字号集聚区,重铸“吃在渝中”品牌。

二是找准特色优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发展能级。围绕建设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平方论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做精主导产业压舱稳盘。聚焦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持续稳固银证保等优势行业,推动绿色金融研究院落地、绿色金融成果展厅建成开放,大力推进5G智慧银行建设,推动渝中数字人民币生态场景建设。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拓展线上线下消费市场,高效匹配消费需求,联动发展商圈经济,力争带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做优特色产业提级扩能。持续巩固工程设计和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优势领域,大力培育科技服务、认证服务等新兴领域,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新增品牌专业服务机构5家以上。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探索“产业+平台+园区”发展模式,做强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广告传媒等内容产业,推动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做强新兴产业繁荣壮大。聚焦“楼宇用起来、人气聚起来、产业兴起来”,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瞄准工业软件、信创、区块链主攻方向补链成群、强链成势,新归集载体15万平方米,新增企业800家、从业人员1万名。瞄准智慧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健康体检等细分领域,加快医美、口腔、妇幼、中医药等专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绿色金融信贷及债券规模达1200亿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解放碑低碳商圈,争创全市绿色低碳建筑示范楼宇2栋。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新动能。围绕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增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成能力。强化数字赋能。围绕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数字化效率提升等4大领域,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开发、数字内容与媒体等渝中优势行业能级,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聚焦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公共卫生等领域打造精品应用场景,力争建设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20个以上。搭建创新平台。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华工智研院等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92个重点项目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项目支撑。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强化政策聚焦,优化企业服务,每年举办沙龙讲座等各类活动30场以上,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做好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年新增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000万元以上。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坚持政校企联动,用好渝中人才黄金十二条,引进培育塔尖人才、技术研发团队,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团队申报渝中英才、重庆英才、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促进科技人才发展。营造创新氛围。持续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主题活动,加强对创新典型案例、优秀科技人才的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此复函已经王轶副主任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单上寄给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或者通过《重庆人大》网站:http://www.ccpc.cq.cn/,依程序登录议案建议模块,填写对建议办理工作的评价。),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电话:023-63765536

联系人:戴玉笛

重庆市渝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6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