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创新“答卷”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发布时间:2024-04-15 09:26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了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的一道待解考题,有着90年办学实践的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交出了一份科学教育的创新答卷

“‘科技创新一直是巴蜀育人关键词,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孩子,是巴蜀小学对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深刻回应。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价值定位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为孩子种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构建全域大科普新格局,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表示,用传承发扬打好基础、用课程评估夯实载体、用家庭社会拓展外延,目前学校已逐渐清晰构建了具有巴蜀特色的三位一体科学教育体系。


传承+发扬打好基础

搭建科学教育新平台

据了解,1933年就创建的巴蜀小学,以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为办校宗旨,探索与创新一直根植于巴蜀小学的血脉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巴蜀小学便探索建立科学教育体系,科学课程经历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三次跃升。到2000年,巴蜀小学开展了以创造教育为主题的四轮16年创造教育实验研究,生动、灵动、互动的创造性教学成为巴蜀名片。

如今的巴蜀小学,在传承中继续发扬、持续开展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在学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中,为科学教育精心打造了硬件设施。基于学生体验感悟和学习实践的真实需求,科学学科儿童学习空间旨在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儿童科学素养,聚焦于动手动脑学科学,以可视化、体验化的科学长廊、科学教室的物化建设,打造科学学习儿童空间场域。让学生在自己着迷的科技体验学习空间与场域中,能自主设计、创造,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像工程师那样设计制作物品工具,形成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责任态度,达成在科创环境的浸润下培养巴蜀学生。   

在巴蜀小学,我们一直用行动践行功能与审美并重的空间文化,实现空间润泽于人。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学校也在不断持续优化科学教育创新的空间建设。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校长李永强介绍,首先,学校建设完善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常规三室,并根据探究实践需求命名为诺贝尔物化室”“达尔文生物室”“鲁班机械坊等,用于基础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还创建了机器人活动教室、创客教室、未来教室等专业教室,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科创空间中,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据了解,在巴蜀90周年校庆之际,巴蜀小学科学学科组还为学生们打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有土种植区”“无土栽培区”“动物习性探究区”“光照对比观察区”“宇宙空间体验区等儿童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在其间体验与实践。

硬件之外,一支优秀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基础。

学校为组建优秀的科学教师队伍下足了功夫,组建了以科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为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数学学科教师参与的科技教育核心研究教师团队,培养科学教育教师,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潘南告诉记者。

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可谓高规格。在目前的17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1人,研究生学历8人。其中,1人为重庆市学科教学名师、重庆市科学学科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5人为市级科学骨干教师,多人被授为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称号。


课程+评估夯实载体

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

课程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巴蜀小学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创新的探索,着力构建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巴蜀小学从尊重、激发、共生教育三元素,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实施形态,基础学力课程、生活实践课程、潜能开发课程等三类课程,构建起了律动课程体系,凸显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巴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以学科+”的方式执行落实,即基于科学学科,从科学学科出发,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家庭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打破学习的边界,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实施课程教学。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执行校长、科学学科负责人张超表示,基础学力课程主要是依托科学、信息科技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内融合开展科创教育;生活实践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学科+生活开展科创教育;潜能开发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教育课程群,为不同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科学教育创新课程。

教学评价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双减视域下,巴蜀小学借力评价推动科学教育的推进和双减下的减负提质。为了实时评估效果,巴蜀小学还构建了巴蜀学生律动评价体系,以评价改革协同科学教育创新的开展。学校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巴蜀榜样电子徽章,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教育学习活动的即时评价。如科学设计星、科学金点子星、科学实践星、创意小能手、创客小达人等徽章,都时刻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通过科学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巴蜀小学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头脑科学、身手劳工的巴蜀型科学特质学生。

学生周子涵从2018年起连续四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他又荣获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总决赛最佳创意设计师称号。学生郑雅匀设计的迷你多功能路灯代表我市参加36届全国创新大赛展示交流活动,获得第二届中国智博会青少年孵化展金奖。此外,学生马楚瑜、喻俊达、谢可心、王赵林云等同学的多项发明创造也荣获市长提名奖”“重庆市科技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学生张子瑞、韩东峻的发明也荣获国家级专利奖、市级多项专项奖


家庭+社会拓展外延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不仅在课堂这一教育主渠道上务实推进,也着力于课外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近年来,巴蜀小学有意识地开展家庭亲子实验,通过设置一些方便家庭开展的小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以科学视野观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又借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实践、互动增进了亲子关系,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还开启各种科技特色活动,为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拓展学科知识,激发师生的创造思维,培养探索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借以多元化科技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搭建平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开阔学生眼界和启发学生心智。为创设浓厚的校园科普氛围,学校引进两院院士,长年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让科学家、专家成为学生的X导师。

2023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走进巴蜀小学,以《新型能源储存材料》为题,为该校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这样的主题讲座只是巴蜀小学长年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学校还邀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清华大学教授过静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等院士专家进校园,依托集团校及“1+1+N”教育互助平台,大力推广科普教育,逐年完善具有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路径。

同时,学校还将科学教育的触角主动伸向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基地。馆校协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支撑,是落实双减、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引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对此表示,馆校协同助力双减落地,构建素质教育新范式。在新发展阶段,应积极探索馆校协同合作,构建全域大科普新格局,盘活社会资源,共同做实做优双减工作,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馆校协同是学校延续多年的活动课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轨道,开启学生校内外全面、个性化成长的双通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创新素养,破解校内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使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据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科学学科大组长刘莹老师介绍,引进来即积极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体验、科普剧场等多种类型课程,学习科技知识,开阔科技视野。走出去则是以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为核心,持续和重庆市各场馆合作开发、优化课程体系,以馆校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X导师机制,盘活社会资源,开设馆校科学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逐年构建起具有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路径,培养了一批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学生。

90年的办学实践中,巴蜀小学持续将的哲学转化为实践行动,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去积极回应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示范学校,国家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国家级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年度重庆科技小记者优秀站点、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科学表演大赛自然笔记大赛等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荣誉属于当下,创新走向未来。科学教育要不断契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巴蜀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索也在继续。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通过优化科学课程内容设置、变革学教方式,实现数字赋能,完善评价机制等维度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通过加大社会资源融合,多维度创新实践等路径,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达成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努力打造巴蜀小学科学教育创新的又一张名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