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革热,这些知识你要知道!

来源:区卫生健康委 发布时间:2024-10-12 17:36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每年的511月是登革热的传播流行季,79月是流行高峰。潜伏期3-15天(平均7天),属自限性疾病,病程约一周,通常预后良好,但极少数的会形成重症登革热。目前暂无特效药物和保护性好的疫苗。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通过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该病。2024年以来,美洲地区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疫情形势严峻。国内的广东、云南、湖南、浙江、广西等省市也出现了登革热本地疫情。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俗称花蚊子,主要孳生在小型清水型积水里,胸部有白斑,腿上有白环,白天吸血,常活跃在上午8-10点和下午4-6点。重庆市无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我市广泛分布。伊蚊的孳生离不开水,要想防制伊蚊,除了做好个人防护,管理好各种积水是关键。

一、防止蚊虫叮咬

到户外活动时要穿好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儿童使用的驱蚊剂内避蚊胺含量不应超过10%,2岁以下婴儿不建议使用驱避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等。也可用电蚊拍、蚊香或电热蚊香液(片)灭蚊,蚊虫高发期可用杀虫气雾剂灭蚊。

二、及时清除蚊媒孳生地

对室内外的水缸、花盆、罐子等积水容器要及时清理、换水,并翻盆倒罐,避免蚊虫孳生。

三、提高自我就诊意识

14天内有登革热疫情发生地的旅居史者,若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告知旅居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