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渝中区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级品牌提升和深化“人文渝中”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
《规划》明确,到2025年,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历史文化传承区建设彰显成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效益全面突显。结合发展实际,实施五项发展策略,包括全域人文营建构建大文博、全面生态营造打造大花园、全城城旅一体完善大服务、全业互动互融体现大消费、全民文化认同塑造大品牌。
《规划》包括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管理等,是指导今后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对照《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要求,设置6项约束性指标:文物修复率100%、利用率95%,博物馆(陈列馆)达到100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平方米,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旅游业总收入600亿元。
《规划》强调五年内要完成的七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包含开展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推动考古发掘成果展示、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强化文物安全保障力度、加强母城文化阐释推广、提高文物工作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二是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包含优化全区博物馆发展布局、加强重点博物馆设施建设、打造“城市记忆馆”文旅融合空间、完善博物馆建设体制机制;三是特色旅游景点建设工程,包含加快建设“长嘉汇”大景区(渝中片区)、加快建设大鹅岭片区、联合打造立体山城公园、打造云端观景旅游空间、建设惬意江岸旅游空间、激活步道经济旅游空间、挖掘洞穴消费旅游空间;四是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包含优化内外交通网络、打造山水交通环游系统、优化提升旅游集散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五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包含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化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六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升工程,包含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加强文化创意品牌体系开发;七是文化和旅游品牌推广工程,包含深化文旅区域合作、塑造文旅品牌体系、创新组合营销矩阵、加强节会赛事营销。
《规划》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保护利用,坚持为人民保护、为人民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旅游业文化内涵提升,推动文商旅城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发展,深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规划》从加强统筹协同、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强化实施管理,保障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