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越夜越美丽

来源:微渝中 发布时间:2021-11-21 06:1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公示,渝中区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两大片区榜上有名,成为媲美北京798-751艺术街区、上海外滩风景区、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全国“夜间文旅消费”金字招牌。

渝中夜经济的魅力在哪里?夜经济又是如何赋能渝中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

近年来,渝中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双轮驱动,坚持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塑造品牌、错位发展,融合夜购、夜玩、夜赏、夜养、夜味等“五夜”业态,全区夜经济愈发有魅力。

山水打底夜景美如画

不览夜景,未到重庆。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处,三面临水,地势高低起伏,脊线清晰,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半岛。

高低错落间,高楼林立、街景繁华,城筑于山、山映于水的城市形制由此铺开——

天际线由超高楼宇与空中廊道组成;腰线有高楼、城市立交桥和穿梭的轨道交通;地面是各种城市地标、文化客厅、休闲中心、城市道路、旅游巴士等;水域空间有美轮美奂的水岸长廊和两江游船;此外,在地下空间,还有城市交通必不可少的地下车库,以及错综复杂的地下环道。

山水环绕的地形和五级立体格局,为渝中发达的夜间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基础。

2005年,在嘉陵江畔、解放碑旁,一幢幢巴渝民居造型的吊脚楼自上而下层层铺开,屋顶灯光和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层层叠叠,如梦似幻,成为重庆都市夜景的代表,向八方宾朋展示山水之城的独特魅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随着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渝中区将目光从地面投向了更加开阔、广袤的“空中”和“江面”,加大了对夜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培育了WFC会仙楼观景平台、来福士探索舱城市观景平台、朝天门两江游等夜间赏景名片。

不同的高度有不一样的精彩。近年来,在空中、在山腰、在江面,甚至在渝中的每一个普通民居里,山城夜色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地被市民、游客用镜头记录下来,也成为全国媒体钟情的报道对象。时光流转,这些如画一般的美景历久弥新,成为渝中立体之美、魔幻之夜的活招牌,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同时,渝中区不断将夜间文旅消费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夜景“爆款”,为丰富“夜姿态”插上了翅膀。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夕,承载着重庆人记忆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一经开街,其独特的高差地位优势叠加精心设计的夜间灯饰工程,成为隐藏在城市建筑森林里的另一番小巧别致的精彩。据统计,国庆黄金周期间,十八梯夜游人数日均超过10万人次。

如今的渝中,每当夜幕降临,高低错落的灯光被点亮,在周边建筑森林的映衬下,流光溢彩,摇曳生姿,一步一景,美得动人心魄,让游客不远千里来打卡。

“渝中的夜景很立体、很丰富,既有自然山水的婉约空灵,又有大都市的时尚繁华,很耐看。”国庆假期,来自天津的游客陈柏文在重庆玩了三天,先后去了来福士观景平台、洪崖洞、山城巷等地,感受不一样的重庆夜景。

商业赋能夜购嗨翻天

不来渝中,未到重庆。 

渝中是重庆中心城区,也是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2020年7月,商务部批准首批5条全国示范步行街,位于渝中区的解放碑步行街就位列其中。该步行街集聚大型商场12个,国际品牌260余个,年均外地游客超3700万人,年客流量突破2亿人次。

而在一刻钟车程的另一端,大坪商圈定位家庭及青年人群,打造了60万方超大商业综合体——龙湖重庆时代天街,集聚数千个商家,已成为西南规模最大的一站式购物中心,日均人流量近30万人次。

渝中区也成为全市唯一拥有两个市级核心商圈的区县。

更让人欣喜的是,2019年,朝天门来福士购物中心开业亮相,带动片区蝶变升级,拉开了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发展序幕,全区初步形成两大商圈三大地标联动的商业布局。

依托成熟的商圈辐射带动作用,渝中区商贸发展领跑全市,陆续建成洪崖洞“中华美食街”、龙湖重庆时代天街“市级美食街”等10余个特色商业街区,以及重庆天地、贰厂文创公园等综合商业集群,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消费场景应有尽有。

独特的区位优势孕育了丰富的业态和完善的商业发展格局,为全区夜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势的客流基础。

渝中区商务委数据显示,今年国庆节七天长假,40家重点监测的商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人流量稳定、运营情况良好,实现抽样销售额33065.9万元,同比增长7.45%,较2019年增长10.36%。其中,约60%消费发生在夜间。

而较场口夜市是渝中区特色品牌夜市中的一个佼佼者。

2019年,较场口夜市在中国夜间经济论坛中入围“游客最喜爱的十大夜市”。据悉,自2014年起,较场口夜市在市、区两级商务委的指导下,以较场口夜市文化节为依托,不断优化街区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先后孕育了金榜蹄名、大东匠人等一大批原创品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目前,该夜市聚集了大型影院5家,KTV、酒吧等主力商家近50家,各类特色餐饮娱乐商家450余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近1000个。

每每暮色四合,这里准时“苏醒”。麻辣鲜香的火锅、软糯可口的汤圆、色泽金黄的烤串……寻味而来、休闲娱乐的人们络绎不绝,较场口夜市已成为周边市民和来渝旅游人群重要夜景消费目的地。

“都说重庆是不夜城,果然名不虚传。”提起较场口夜市,暑假来重庆“毕业游”的大学生袁湘俊赞不绝口。“我们到重庆时已经是凌晨了,这里依旧灯火通明,我们一直吃、一直逛、一直热闹,很尽兴!”

文艺加持 夜游诗意浓

在国泰艺术中心看百老汇歌剧,去抗建堂剧院看话剧,到山城曲艺馆听戏……依托重庆“母城”剧团院线资源,渝中区演艺事业的繁荣为重庆夜经济披上了浪漫的色彩。

顺着观音岩通往抗建堂剧场的小路而上,不时有身着长衫、旗袍和中山装的年轻男女与你擦肩而过,老重庆的水果摊、茶馆和小食店也一一在路边现身。

今年5月18日,在第45个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重庆抗建堂博物馆改为夜间开放,成为我市首个只在夜晚开放的博物馆。同时,话剧《雾重庆》也重新编排,每周二到周六晚上7点准时上演。

为什么会选择夜间开放?市话剧院院长张剑表示,这是一种情怀。

“老重庆人都知道,抗建堂在抗战时期,是重庆的重要剧场之一,包括《屈原》《雾重庆》等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都曾在这里首演,从而火遍全国,传颂至今。而欣赏话剧,也是抗战时期重庆人夜晚茶余饭后的重要休闲方式之一。”张剑说,他们希望通过抗建堂博物馆的打造开放,带领市民、游客穿越数十年时光,感受一把老重庆人抗战时期文化生活的滋味。

“因为是晚上,我们可以抛开工作的繁琐,慢下来静静欣赏,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田义是一名自媒体从业者,她很庆幸生活在渝中,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积淀了渝中的“根”和“魂”,让这里的文化氛围浓厚。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为渝中区发展夜间经济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渝中区积极整合剧团院线、文博场馆、景区景点资源,结合夜景观光、娱乐演出、酒店住宿、文艺生活等夜经济消费需求,鼓励文旅主体积极拓展消费业态,“的米”24小时城市书房、刀锋书酒馆、扯馆、爱情天台等一批夜间消费场景应运而生,形成了“走读渝中”“巴士渝中”等文商旅精品夜游线路。

与此同时,渝中区还十分注重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和夜经济有机融合,围绕“街区、后街、天台、江岸、步道、洞穴”特色消费场景建设,积极引进美术馆、精品民宿、书店等跨界融合夜间消费业态,持续开展潮享·夜渝中、天台仲夏夜等系列惠民活动,文旅夜间消费潜能不断释放。

随着山城巷、十八梯、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等陆续亮相,老街区已然成为了“文旅夜间消费”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