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总馆: 中国共产党飘扬在国统区的一面旗

来源:渝中报 发布时间:2021-07-12 12:4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在化龙桥虎头岩村的一处僻静之地,一座院墙“环抱”着依山而建的5栋竹木、土木结构小楼。从院墙铁门进入,那段峥嵘岁月悄然浮于眼前:一群“笔尖战士”扎根这片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披星戴月,以纸为枪,以笔为弹,宣传着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动员全民族抗战……

  这片阵地,就是《新华日报》总馆。
  让我们跟随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馆员刘英的脚步,走进《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去追寻那场“笔尖上的战斗”。

位于化龙桥虎头岩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本组图片由记者 王欢 摄

抗战时期的“新华方面军”

  “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方面军’。”这是毛泽东主席对《新华日报》的评价。
  《新华日报》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机关报,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党报。这张报纸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又因何落地此处?刘英将时间拉回到上世纪30年代。
  “1936年,西安事变后,毛主席提出我们党要抓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办学校,培养干部;另一件大事就是办报纸,宣传党的主张。”站在《新华日报》总馆大门处,刘英遥望着这几栋建筑告诉记者,1937年7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庐山,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正式确定由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公开发行的报刊。随即,中国共产党紧锣密鼓地展开筹备。次年1月11日,第一份《新华日报》在武汉问世。

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
  “随着日寇迫近武汉,中共中央指示由周恩来领导主持新华日报社向重庆迁移。”刘英介绍,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由于新华日报社的提早谋划,前一日在武汉出完最后一期报纸后,就于当日在重庆出版接续发行,实现无缝衔接地传播党的声音。

艰难险恶中的“抗战旗帜”

  最初,《新华日报》馆舍设于重庆城区的苍坪街和西三街,因为日机的轰炸,馆舍被毁,于是迁至虎头岩村。在这里,“新华方面军”写稿、编辑、排字、印刷、装订,用一张张报纸吹响抗战的号角、替人民发声,深受国统区人民欢迎。
  “毫无疑问,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惧。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想方设法地对报纸进行刁难,经常无理删改和检扣《新华日报》送审的稿件,于是《新华日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编辑出版方式——‘开天窗’。”在经过新华日报社装订房、机器房、日排字房、浇版房等办公用房时,刘英为记者介绍起这种特殊的版面语言,“当稿件被检查机关从版面上强令抽去或删改,甚至禁止发表时,编辑部不用其他稿件去填补版面,而是在报纸上留下成块空白,或配上富有一定内涵的文字或标题,以此暴露和抗议国民党政府压制新闻出版自由的行径,强化传播效果。”
  除了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打压,这张“人民的喉舌”还要躲避日机轰炸,出版环境可谓极其艰难险恶。为了确保报纸按时出版,“新华方面军”的同志把印刷机搬抬进了自己挖建的防空洞中,大大增强了报纸出版的安全性。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编辑部办公室。
  “1941年1月18日,刊载周恩来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报纸便是从这防空洞里印出。”跟随着刘英的介绍,记者将目光落在这处防空洞上,上方挂着“机印房”的标识,两侧分别写着“遵守劳动纪律 提高工作质量”和“编得好印得清 出得早销得多”。站立在此,仿佛可以看到当时的报人们进进出出,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动员全民族抗战奔走忙碌、挥洒热血。

激励后辈的“精神宝库”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查封。从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出版第一份报纸算起,8年多时间里,《新华日报》成为了重庆一面“插在国统区的红旗”,向上而生,生气勃勃。
  8年多时间里,在这片阵地上,常常开展思想文化学习教育,邀请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同志来此作报告,组织同志们“充电”学习,形成“太忙就挤,不懂就钻”的良好风气。
  8年多时间里,在这片阵地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资料研究室,除了为报社提供研究资料外,还通过整理国内外各地报纸资料、编写新闻通讯、向编辑部提供新闻线索、开辟小专栏的方式,充实报纸上的新闻内容。
  8年多时间里,在这片阵地上,报社同志们开展跑步比赛、举办文艺演出、自办壁报《小新华》、定期出版文艺壁报《莽园》,工作生活张弛有度。
  8年多时间里,在这片阵地上,办起了新华托儿所,让“小新华”们能够受到良好的管理、教育和爱护,解决报社同志们的后顾之忧……
  8年多时间里,在这片阵地上,“新华方面军”用言行诠释着抗战精神——即便硝烟弥漫、艰难险阻,也要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无畏的民族气节、不屈的英雄气概、坚定的必胜信念积极面对。

展厅里摆放的报童雕像。
  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后辈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今年6月30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竣工,面向观众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汲取精神力量。
  市民杨先生在参观完后,激动地说,“曾经,它是飘扬在国统区的一面旗帜;如今,它是飘扬在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我将牢记那段岁月,把先辈的精神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