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271号提案的复函

来源:区文旅委 发布时间:2021-07-05 16:48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隆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阅读文化提升渝中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关注委在汇总各协办单位复函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相关工作实情,认真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积极建设覆盖全区、深入基层的阅读服务网络

我区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建设,2009年就已完成全区79个社区的示范图书室建设,平均每个社区图书室有藏书2000册以上,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区文旅委出资由各社区聘请了一名专门的文化志愿者在社区文教委员的带领下开展社区图书室的日常工作,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会不定期到社区图书室进行走访和业务辅导,帮助图书管理员开展工作。

2011年,渝中区被纳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渝中区以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将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上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渝中区突破层级限制、开展广泛合作,建立起以“直属分馆+社会分馆”为主要构成内容的总分馆体系,配套图书漂流站和阅读驿站,初步建立起具有西部都市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共建成20个分馆(6个文化中心直属分馆、14个社会单位合作分馆),20个图书漂流站,20个阅读驿站(自助借还书柜),已基本满足社区居民10分钟左右可以找到一个图书借阅的要求实现区域地理全覆盖,使“阅读”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二、积极践行“图书馆+”、“阅读+”,努力开拓新的公共阅读空间。

在总分馆的建设中,区图书馆与社会单位合作建设了曾家岩书院、人和书院、保利电影院、鹅岭二厂等14个社会合作分馆。实现“图书馆+”社区、电影院、咖啡馆、民宿、学校等。针对这些社会合作分馆,在不影响正常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基础上,渝中区图书馆充分尊重合作方意愿,允许合作方根据自身业态,对开放时间、运营模式等进行一定程度地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下,人们不断更新、变化的阅读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为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和游客,我区于2014年启动“分享阅读·传递书香”图书漂流站项目,区图书馆为每个漂书站配备图书200-1000册,不定期更换一次图书,设计统一的标识和漂流规则。目前在希尔顿酒店、菜园坝旅客集散中心、星临书局、巴渝文化博物馆、江畔寻花咖啡馆、上清寺V营、重庆WFC等地建设了20个图书漂流站,实现“阅读”与酒店、餐厅、景点、文化场所、学校等的有效结合。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紧紧围绕“文化惠民,精准服务”的要求,区图书馆于2019423日“世界读书日”启动了“半岛书香·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与解放碑重庆书城和大坪重庆购书中心合作,通过“图书馆+书店”这种服务模式,将书店纳入公共阅读服务的窗口,打造图书馆和市民的“第三阅览室”,读者持渝中区图书馆读者证即可到书店借阅新书。

2020年底,我委启动了“半岛书香”基础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近400万元,历时半年,现已完成建设任务,运行良好。功能完善的20台阅读驿站成功部署到轨道交通二号线较场口站、牛角沱站、张家花园山城步道、市少年宫、大坪英利国际中心商场、解放碑游客中心、渝中区行政服务中心、临江门地下通道、融创白象街等地,实现了阅读进轨道、进景点、进商场、进社区,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阅读地标、阅读品牌。

围绕“人文渝中”建设目标,我区重点扶持打造了“人和书院”“曾家岩书院”“城墙故事会”等特色品牌,引进西西弗书店总部概念店—问闻书店、国内首家实体当当书店,提档升级重庆购书中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结合中央艺术区建设,重点打造市民喜爱的CBD周末音乐会品牌,让市民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读书月和世界读书日期间组织各单位、各街道开展“行走书香”“最美重庆·最爱中国”“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美文诵读,书香伴我,残疾人阅读”等阅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百本好书送你读”纳入常态化工作,每月在各大书店、喜马拉雅、“重庆渝中”APP、“在渝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当月精选好书,供市民免费阅读。对图书馆等重点公共文化场所进行扶持,常态化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包括举行少儿故事会、少儿创意美术、“红岩少年”系列读书、全国少年儿童阅读等特色活动打造“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文化品牌,向广大市民群众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红色书籍推荐等免费讲座利用户外LED屏、海报、横幅、标语等在大街小巷宣传全民阅读、读书月等相关活动,让母城真正成为一座书香弥漫的城市。

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区阅读服务共建共享。

我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整合来自社会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和延伸,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混搭共建。合作的主体多元化,从学校、部队扩展到企业、商家、社会组织、乃至个人,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致力于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社会人群随时阅读、舒适阅读、个性阅读、知识阅读的需求。

图书馆大力鼓励社会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捐助或援建图书室,扩大阅读活动资金来源。比如接受北京蔚蓝公益基金捐助图书656,接受湖北《荆楚文库》编委会捐书200册等。但是,在建立阅读公益基金方面,由于政策法规以及图书馆自身原因等,尚未开展相关工作。正如您所言,将公共财政作为引导,以区图书馆为主导建立阅读基金,鼓励企业、社会广泛参与,打破政府财政“单打一”的格局,汇聚各方力量加入阅读推广,这正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爱心企业和机构的加入、支持阅读公益项目,我们相信这一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委拟将您的建议与我区两年一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复检工作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助力推进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已与上清寺、解放碑、南纪门三个街道沟通,建设3个新的街道文化中心,预计于8月正式开放,三个街道文化中心投入运行后将极大地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布局。

二是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相结合,逐步对社区图书室进行提档升级。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的工作要求是“消隐患、提环境、补功能、留记忆、强管理”其中,“补功能”突出在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中要补充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功能,支持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建设社区阅读室或者书吧。我委将与住建委、社区积极沟通协调,将社区书吧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有效结合,对于符合条件的社区图书室考虑纳入全市“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系统

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建立有群众参与的、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监测制度,完善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效能监测系统和定期暗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情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测评,定期采集和分析数据,进行量化评价。

四是创新文旅公共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旅游信息展示、咨询服务,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引入社会资源,在特色街巷、人气商圈、文物点、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游集散中心等共同打造阅读、展览、演出等各类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完善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办法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