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者:马宏
提案内容
关于促进重庆“九开八闭”古遗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古重庆城城墙原有十七道城门。古老的城门,本身也是传奇,是变幻世态的边界,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被这些城墙城门环绕的地域(今渝中半岛)被称作重庆的“母城”。 如今,十七门中仅存通远门、东水门两门,重庆也早已今非昔比。
渝中区作为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代表着每个重庆人的母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符号,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九开八闭”体系代表了我们重庆人最独特的文化遗产,理应成为山水重庆的增值旅游热点,基于这些历史遗迹,将文化、商业、旅游融为一体打造渝中新名片,深挖渝中母城文化价值意义重大。以母城文化为灵魂、商业为支撑,推动渝中文商旅跨界融合发展,焕发渝中新活力的同时,助力城市经济内涵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现存遗迹保留情况
2014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将湖广会馆结合东水门老街作为文化老街试点开放。东水门城墙是仅存的老重庆古城门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1日重庆市渝中区开工建设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2005年2月开园。2013年3月5日,重庆古城墙——通远门段城门及城墙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九开八闭”整体历史样貌来看,通远门、东水门古遗迹保护只是整个母城建设中的一个节点,不能代表重庆古城墙的巍峨气势。
(二)文化保护存在隐患
2018年,《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现状调查报告》公布,其中提到:大部分城门城墙墙基筑在沿江一带的陡崖、悬壁、斜坡处,而城墙质地主要以砂岩砌筑的条石为主,长年受气候影响、酸雨侵蚀,使砂岩表体形成粉砂颗粒,起鼓、剥落,对墙体产生较大影响。
经过调研,在重庆城640余年风雨历程中,经过战乱及历年城市建设,一部分城门已被完全损毁,另一部分则封存于堡坎、墙基、房屋基内:
1.凤凰门、金紫门、定远门路段被墙基、路基封住;
2.临江门部分城墙被掩埋于人行道下方;
3.洪崖门、千厮门被洪崖洞传统街区封在堡坎内;
4.西水门至朝天门被植物、建筑物严重损毁;
5.千厮门至西水门被南国丽景商住楼遮挡在堡坎内;
6.储奇门残留瓮城被马路切断;
7.太平门、人和门城门及城墙保护工作正在启动中;
8.南纪门、太安门遗址正在发掘中;
9.翠微门、金汤门已经被完全毁坏,没有遗址留存。
(三)忽视山水重庆潜在文商旅价值
近几年,渝中区作为重庆文化的辐射中心,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建设投入以及合理谋划布局下,挖掘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抓住新时代的契机,推动旅游业实现持续性发展,为重庆旅游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这需要在挖掘重庆文化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再下功夫,如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内涵挖掘、城市配套服务和形象包装方面。渝中“母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九开八闭”特色鲜明,具备打造高度商业化旅游区的良好资源基础。事实上,仅两处城墙遗址公园没有充分发掘重庆文化和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这充分说明,现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滞后于文化辐射的传播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制约了重庆文商旅融合发展步伐。
二、建议
针对以上现象,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导,扎实推进古迹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古遗迹保护措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九开八闭”古城墙的自身规律,加强古遗迹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与我市古遗迹工作特点相适应的保护体制。
一是加强文物宣传,提高古迹保护意识。要大力宣传古迹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多向群众宣传,提高全民的古迹保护意识,形成群众关心古迹,领导重视古迹,人人爱惜古迹的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的、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切实加大古迹保护专项经费的投入。政府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安排一定的古迹保护专项经费。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提高保护古迹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二)开发旅游资源,引领文化品牌新地标。从全国来看,目前已进入“旅游时代”。各地区纷纷制定文商旅发展战略,以增强本地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业,正成为全国各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的旅游市场形势在变、消费者群体也在变,而“九开八闭”周边景区旅游商品却一成不变。洪崖洞传统街区、东水门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通远门鼓楼巷历史文化街区等依旧仅以销售传统工艺品为主,这些商品远远脱离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类似陈旧的设计形式只能将其定义为旅游纪念品,而非真正意义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从游客消费的心理角度来看,最希望买到的往往是景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并且其他地方无法购买的商品。如印有“九开八闭”城门的手绘系列明信片,既有收藏的价值,又可以盖上景区的邮戳寄给朋友,传递感情;还可将需求与产品巧妙结合,做实用性强的文化创意产品,增加文旅产品的实用性和文化传播性;再如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举办的活动,原创传统文化剧目演出等,搭建“母城文化”大舞台,制造足够的话题为景区吸引游客,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带动商业融合旅游发展。
(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商旅”兼顾产业。
为了更有效的支持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重大古建筑项目建设,渝中区委、区政府于2015年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承担起了保护发展区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机制的保障下,建议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共同努力,把“文化”作为灵魂,坚持“保护”、“利用”并重,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充分彰显母城文化风韵,大力培育“文商旅”兼顾产业。首先,可将“九开八闭”体系与抗战文化、开埠文化结合,让文化用起来、连起来、活起来;其次,可围绕古遗迹开展“母城游”、“文化游”、“山水游”品牌,打造山水之都旅游精品线路;最后,可充分挖掘文旅资源、开发文旅产品、推出文旅作品、形成文旅商品,努力把文化旅游的巨大潜能转化为现实消费能力。建议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委会发现和挖掘中小学校中已经开发的“母城文化”都市美育课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等,以“九开八闭”等古遗迹系统为基础,梳理其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文化传承发挥育人价值,不仅使孩子们感知深厚母城文化精髓,更让母城文化浸润市民的心灵,让重庆的“根”与“源”融入大众的灵魂。
渝中区除了是金融高地、商贸高地外,它更是重庆的“母城”,承载了重庆3000年的建城史和100余年的开埠史,是重庆文化的发祥地,“九开八闭”遗迹正是母城文化、巴渝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源。有句话讲:“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九开八闭”反映着古城重庆的历史变迁,需要将其进行保留、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将文化、商业、旅游融为一体推进渝中区文旅商协同发展,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实要求。
提案复函
A类
渝中府提函〔2019〕9号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
关于市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第071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马宏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促进重庆“九开八闭”古遗迹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717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渝中区重庆古城墙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古城墙遗址地处重庆母城的核心区,凝聚着巴渝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忠勇精神,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见证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重庆人心中的乡愁,承载着历史的情感、记忆和辉煌,也见证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寄托价值;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构成要素,是重庆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还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托。重庆“九开八闭”古城墙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是我区的必修之课。
一、现状情况
在我区调查编制的《重庆母城“九开八闭”城门城墙现状调查报告》基础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委托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重庆城墙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资料整理,编制了《重庆城墙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
据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戴鼎所筑城墙“周二千六百六十六丈七尺”约8533米(按明代营造尺计算,1尺等于今32厘米)。调查发现城墙58段约4565.69米,包括露明城墙33段约3289.83米(含285米外侧包石经过修补的墙体)、掩埋城墙25段约1275.86米,占明代城墙总长的53.51﹪。其中,保存较好的1484.94米,占明代城墙总长的17.40﹪;一般的1405.12米,占16.47﹪;较差的399.77米,占4.69﹪;情况不明的1275.86米(掩埋城墙),占14.95﹪。
二、既往保护情况
2002年至2003年,我区出资对通远门及城墙、东水门及城墙进行修复,并打造城墙公园,供广大群众参观、浏览。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区新发现人和门及城墙,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保护。
2010年,市文物考古所在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期间,开展了顺城街城墙、城门专项调查,并对施工出露的人和门进行了清理和登录。
2013年,太平门遗址在施工中显现,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区文管所于2014—2015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清理了太平门城门和城墙等遗迹。
2013年,国务院将通远门、东水门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初,朝天门城墙遗址在施工中出露。2016年5月—2016年3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区文管所对其开展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南宋、明清城墙及大批遗迹单位。
2015—2016年,重庆康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对人和门城墙进行修缮保护及环境整治。
2018年,由重庆融创凯旋置业有限公司对太平门至人和门城墙段进行修缮保护,结合融创白象街传统商业街进行展示、利用。
2018年,东水门至翠微门段东水驿传统风貌区提档升级。
三、保护与利用
我区正在开展重庆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包含城墙墙垛、绿化及崖壁管线整治、城门标识、城墙标识、地面导视、市政工程及附属工程等,深入挖掘古城墙历史文化,开发游览引导公众号,将文化宣传与路线引导相结合,将历史文脉和智慧旅游相融合。
1、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标段(定远门—临江门段)起点为达美城市花园小区民生路入口,终点为北区路与临江路交汇处空地,长度约960米,该段已于2018年9月5日通过竣工验收。古城墙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游览引导公众号建设工作已完成。
2、古城墙遗址传统风貌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标段(南纪门—金汤门—通远门段)起点为中兴路与山城步道交汇接口,经未来金汤门广场入口节点,终点为通远门城墙上的巴郡坊,长度约1858米,将于近期实施建设。
3、2017-2019年,康翔公司对洪崖门至临江门城墙段进行修复保护,打造戴家巷老街区及崖壁公园,并根据附二院的老地名“镇江寺”,打造曾经的重庆火锅起源地,形成商业聚集区域。
4、朝天门——西水门城墙段修复方案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实施朝天门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计划2019年5月完工。下一步,将对朝天门古城墙进行展示利用。
5、为进一步增强市民及游客的体验感,结合步道沿线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驻足观景点,后期将打造古炮台景观和兴隆街观景平台。
四、全力推进文商旅城融合发展
1、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街区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文旅创意产业,展示发掘母城文化、重庆古城墙特色,举办禹王庙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会活动。
2、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实施“最重庆”特色消费体验行动,升级文创产品供给、推出文旅消费线路,发展订制消费、实游购一体,借助重庆旅游热吸引效应,结合大数据消费调研,与美团、大众点评等专业平台合作,定制母城消费产品及线路。同时,针对性指导区域零售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创新产品内容,健全消费生态链,推动旅游和外来消费的转化。
3、实施“新山城”文创计划,引导区域企业开展各类文创产品、特色产品、本土产品的开发设计,从产品内容、包装、设计进行整体提升,赋予设计感和艺术感,打造“山城扎包”、“重庆礼物”等一批新文创、旅游商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打造蜀锈、船模、烙画等非遗手礼,体验夏布制等特色工艺。
4、将传统风貌区建设成为面向游客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前期介入,引导历史文化风貌区业态定位与招商,差异化、特色化建成15个文商旅风貌区。引导风貌区项目商品质建设,精雕细琢和空间细节,提升场景体验,让每一条街区、第一栋建筑都讲的出故事,品得出味道;并按照各风貌特色,分别引入非遗文化、珠宝玉石、品质零售业态,让旧街成为文旅融合新商业的载体。
5、创意利用重庆山水文化特色发展个性消费。依托风城风貌建筑及城墙边坡堡坎的特点,发展云端经济、特色消费,支持颜值小店、品质小店,将山城观景与个性消费融合、将山水立体城市文化与游客消费融合,打出山水立体城市牌;同时,引导山城步道、山地公园、城墙风貌、三层马路等特色地标点塑造为游客必来打卡地、拍照地,引入发展悬崖酒店、山地茶室等特色业态。
如您对以上答复有何意见建议,请联系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感谢您对我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
2019年5月8日
(联系人:胡征,联系电话:639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