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金刚塔

来源: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04 16:5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城市是现代、拥挤、繁忙、奔波的代名词,但城市也是掩埋金子的地方,比如被芸芸众生擦肩而过的古迹。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化、反复、回旋。它有可能就出现在某家楼层旁逸斜出的枝条下,或是在天天走过的菜市口。忙于生活的都市人,没有心情和兴致去了解这些古迹,甚至凝望着它,也形同无物。

重庆的七星岗很有名,因为这里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城墙,以及一道城门——通远门。是老重庆“九开八闭”的十七门中的一门,是明代洪武年间筑城时期的遗迹。经不断维修,这段老城墙像西安、南京的老城墙一样,充满着某种相似性、沧桑感和城市自豪感,当然它不及西安和南京老城墙历史悠久,但已是最有重庆味的一段老城墙。现在城墙上有书屋、茶楼,还有奋勇杀敌的守城士兵雕塑,当然枪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七星岗这道老城门,将城内与城外隔开了。直至民国时期仍是如此。作为重庆最先繁荣起来的地段之一,七星岗是边界,是市井之地,也是各种故事、消息交换的集散地。

现在七星岗俨然是老城区,如果在这里漫步,会迷失在老旧的楼房、凌空天线、堤坎上的服装店、溢出餐馆外的面摊、盖饭摊、有些马路牙子一直是湿漉漉的,现在的人会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气味,而各色店铺的老板嗓门还很大,一副有理无理都不饶人的样子。

但是,这里藏着“金子”。一个藏传佛教的金刚塔就隐身在七星岗里。


有很多方式可以寻到它。比如,对步行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中山二路枇杷山公园的西门进入,再从南门出来,沿着枇杷山正街前行,进入纯阳洞街不到50米就可看到。又或者是不进枇杷山公园,将中山二路,接着换行中山一路,在抗建堂社区处换支路,走完,进入纯阳洞街,几分钟便可看到菩提金刚塔的巍峨身影。当然,不爱步行寻找城市古迹的人,可以直接乘坐地铁1号线,在七星岗地铁站2号出口出来,直接进入纯阳洞街,也可到达。

它掩藏在纯阳洞小区和金刚塔小区之间,纯阳洞街道上。因为黄葛树枝桠横斜,城市的电线又布满上空,菩提金刚塔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它的造型显然和周遭一切不适,甚至显得不伦不类。这样的塔,在西藏或川西地区是经常见到的,怎么会在这里出现?

七星岗曾被称为“棺山坡”。因明末时期,张献忠攻入重庆后,杀人如麻,十室九空,通远门外若有人行走,也是提心吊胆,坊间有“万户萧疏鬼唱歌”之传。而当年尸体太多,处理不过来,便直接就地埋葬。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

老重庆的民谚中有“七星岗闹鬼”,从那时就开始流传。

1929年年初,潘文华出任国民政府重庆首任市长,他为了开辟新市区,兴建中区马路干道,也就是今天的渝中区中山一路至中山四路,不得不在七星岗大动土木,这需要整体迁坟,施工队挖出了无数的尸骨。

“七星岗闹鬼”的传闻再度被提起,也有人借题发挥,指责潘文华此举扰乱了无辜亡灵,大规模迁坟再度给七星岗带来不安,一时众怨难平。

也是凑巧,刚好康藏地区一批高僧来汉族地区弘扬藏传佛教,潘文华经过多方关系,邀请他们来到重庆,看看如何处理坊间盛传的“七星岗闹鬼”,安抚民怨。在高僧的建议和指导下,国民政府修建了菩提金刚塔,以超度亡灵、镇邪驱灾,同时也为生者辟邪消灾、永得安宁。

这座塔耗资千万元,历时两年完工。整个施工过程由西藏喇嘛具体指导,藏区风格蔚然而立。

即使在今天,观瞻金刚菩提塔,仍旧感受其厚重和神秘。其塔身建在一个方形塔基上,为石构建筑,通高26.73米,基座高2.3米,塔身分为三层,其中第一、二层平面为正方形,第三层平面为圆形。第一层塔身边长7.5米,四面阴刻汉族、藏族两种文字的《佛说阿弥陀经》和《往生咒》,四角各立一根粗壮浑圆的爱奥尼克柱,上面均阴刻有篆体大字,排列而读,分别是“尊胜庄严”“大清净幢”“成就菩提”“犹如金刚”,这几个字如咒语般,紧紧附着在金刚塔下,文字携带着力量,扑面而来。

第二层塔身下部向内各叠涩四重,上部向内叠涩二重,形成须弥座式,北面用汉字横书:菩提金刚塔。东南西面则用藏文书写同样的意思。再向上一层继续向内叠涩四重后,是喇嘛塔的覆钵,覆钵北面开辟一个拱形佛龛,龛内供奉一尊菩萨。覆钵之上是塔脖子,又称“十三天”,表面用青红蓝绿等各色细碎瓷片镶嵌,两侧有翼型的装饰图案。十三天顶端是宝盖,宝盖上面是宝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