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MB19581069/2022-00071 发布机构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
成文日期 2022-08-01 发布日期 2022-08-15 主题分类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体裁分类 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MB19581069/2022-00071
发布机构 渝中区文化旅游委
主题分类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成文日期 2022-08-01
发布日期 2022-08-15
体裁分类 政策解读
发文字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文字解读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结合市、区级文件,制定了《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编制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了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级品牌提升和深化“人文渝中”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助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

2.发展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注重保护利用,坚持为人民保护、为人民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旅游业文化内涵提升,推动文商旅城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发展,深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3.发展目标。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历史文化传承区建设彰显成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效益全面突显。2025年,文物修复率100%、利用率95%,博物馆(陈列馆)达到100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平方米,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旅游业总收入600亿元。

4.空间布局。“一轴两带两区多点”的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一轴”为中央山脊景观轴,“两带”为重庆嘉滨景观带、重庆长滨景观带,“两区”为长嘉汇大景区(渝中片区)和大鹅岭片区,“多点”为多点分布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传统街巷等文旅资源

(二)重点工程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推动“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加强文物遗址、石窟石刻、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2.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推动“红色三岩”博物馆群建成国家红色文化地标。加快打造母城文化博物馆群、抗战金融博物馆群、“城市记忆馆”文旅融合空间。完善博物馆建设体制机制。

3.特色旅游景点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长嘉汇”大景区渝中片区。推动大鹅岭片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建设立体山城公园。打造“云端”“江岸”“步道”“洞穴”等山城特色旅游景点。

4.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景一策”完善重点片区路网,增加景区停车位供给。打造山水交通环游系统。加快完善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智慧文旅等服务设施。

5.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活化利用文物遗址打造新型、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艺术长廊”。优化服务供给。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

6.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升工程。“一街一业”打造文商旅城融合的文创特色园区和地标性消费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与金融、康养、研学等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云端芭蕾、神仙洞演艺、游轮演艺等特色演艺。开发特色旅游工艺品和原创性文化创意产品。

7.文化和旅游品牌推广工程。打造成渝精品线路、成渝文化旅游标杆。升级“山水游”“都市游”“文化游”主题品牌。持续举办“一会一节”、文旅惠民消费季等节会活动,创新举办百佳摄影点评选、城市登高楼大赛、街头巡回赛等特色节会赛事。

(三)实施管理

1.加强统筹协同。建立完善规划协同推进机制。建落实考核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

2.强化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区政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产品。完善土地供给政策,引导高附加值产业集聚。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国际化智库。打造文化旅游领军人才队伍、金牌导游队伍、跨界复合型紧缺人才。建立完善“政教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三、名词解释

1.人文渝中:聚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级品牌的建设提升和历史文化传承区建设,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彰显山水人文特色,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指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新开放窗口区作用,具备旅游枢纽、文化交流、国际化服务配套等综合功能,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3.文商旅城融合:文化、商业、旅游、城建从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等方面实现融合,其目的是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文商旅城产业链和价值链,更好地“铸魂”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好城市建设。

4.一轴两带两区多点:“一轴”是中央山脊景观轴;“两带”是重庆嘉滨景观带、重庆长滨景观带;“两区”是长嘉汇大景区和“大鹅岭”片区;“多点”是呈多点分布的文化旅游资源。

5.“红色三岩”:红岩、曾家岩、虎头岩。

6.城市候机楼(高铁城市候车厅):机场航空服务、高铁服务功能向中心城区的延伸和拓展,包括航空及高铁票务办理、交通接驳、行李托运、咨询服务等基本功能,实现空地联运一体化。

7.公共文化设施: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档案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规划》“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指标,主要包括“四馆一中心面积”,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面积。

8.IP:本义就是指版权,网络引申用法把每个作品都称为一个IP

9.AR(增强现实):是一种实时的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10.MR(混合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11.全息投影:基于传统的投影设备及功能,结合捕捉设备(感应器)、应用服务器和显示器等科技设备,通过对目标影像(如参与者)进行捕捉拍摄后由影像分析系统分析,从而产生被捕捉物体的动作数据,再结合实时影像互动系统使参与者与屏幕之间产生互动效果的一种新型投影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