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教育系统立足“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聚焦师生心理健康,并将“中小学生‘青春护航’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和“教职工身心健康与家庭幸福关爱系统建设项目”列入行动清单,推出完善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健全工作机制等实招硬招,不但构筑起了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墙,更是切实把教育为民惠民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赋能添彩。
用“心”护航,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港湾
渝中区教育系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落脚点,实施“中小学生‘青春护航’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丰富了工作载体,拓展了教育阵地,搭建起多元平台,推动区内不少学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中山小学近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等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缤纷五月,中山小学迎来了主题为“遇见更美的自己”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分为“认识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是不完美小孩”“遇见更美的自己——我要飞得更高”。活动中,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完成任务清单,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激发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地去遇见那个更美的自己。
马家堡小学在不同年级开展“面具舞会”“艺术表达”等主题活动,以个体沙盘、团体沙盘的形式,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复旦中学打造设施齐备的心理工作站,建立心理咨询制度,举办“沟通100魅力100”“学会感恩,和谐人际”等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渝中区教育系统多措并举,切实将心理健康工作落实落地。一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引领各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日常心理健康分类辅助、提升教育师资力量、加强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织牢了全员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护网。二是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上,要求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统一安排课时并列入教学计划,坚持每班每两周一课时,确保课时、教材、教师“三落实”。以体验式活动为主,着力融入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三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督促各校强化职前培训,任用管理以及职后培训等环节,建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教师为骨干队伍,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心理健康教育储备人才力量。
从“心”出发,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幸福感
长期以来,渝中区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全区各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健全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合理设置教师“流动编制池”,广开心理调节、感情宣泄的渠道,合理运用评价机制,营造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
3月26日,由中国教育工会重庆市渝中区工会联合委员会组织举办的“教职工身心健康与家庭幸福关爱系统建设项目”启动仪式暨培训会顺利举行,各基层工会主席、工会干部以及心理学科老师参与了此次培训会。本次培训会旨在让工会干部队伍了解本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框架,起到宣传动员和传达项目服务的作用,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与动力,以及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切实开展后续服务。
“教职工身心健康与家庭幸福关爱系统建设项目”是由渝中区教育工会基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所组织的心理健康项目。该项目通过教育工会与心理专家团队1年-3年的共同努力,完善“渝中区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与家庭幸福关爱系统”,有效关爱教职工个人身心健康、恋爱婚姻幸福、工作和生活质量。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区域层面对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关爱,也有学校层面从更细微之处对教职工的主动关怀。例如解放小学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蒋静等专家,为全校教职员工多次开展主题心理健康讲座,帮助他们关注自身情绪,学会表达释放情绪、转化观念,提升自我认知,达到关爱自己的目的。教职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与自身职业幸福感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要主动关爱教职工群体,创设和谐健康的发展氛围。
同时,渝中区教育系统探索“研训赛融合的主题教研”模式,促进教师队伍稳定发展;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培训会等形式,为教师疏导心理,消除职业倦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健全福利,加强人文关怀,增强教师人文修养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出了一支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的教职工队伍,正助力区域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未来。渝中区教育系统引领各校遵循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全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主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擦亮学生和教职工的心灵之窗。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渝中区教育系统凝聚校内教育力量,联合校外教育力量,探索与妇联、民政、残联、卫健委等部门的协作新模式,以培训校医、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心理防控体系。例如,成立智慧家长工作坊,打通“线上”“线下”传播模式,指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科学合理开展家庭教育。建设家校共同体,从教师成长、学生心智课程及家长培训入手,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心灵伙伴。求精中学充分发挥家校合力,帮助家长有效指导孩子从身心健康到学业发展的全程有效陪伴,帮助孩子成长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同时,渝中区教育系统建立健全排查建档、重点走访、动态跟踪、家校干预、分析研判等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并强化督导评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